Page 365 - 内文
P. 365
释“章言史意”
图捕捉某种连贯的“意”。理解《书教下》,更恰当的角度不是“评衡
三种史体”(这是“言史法”)而是“圆神之意的流变”(这才是“言史
意”)。正是在对“尚书之遗意”的追寻中,章学诚建立了他的史学史
叙事,他更注重不同史体间的连续性(如“《书》折入《春秋》”的命
题),在他这里,“《尚书》/《春秋》”“编年/纪传”不再是分兵两
路,而是“一线相承而不变”,呈“演化”的态势。近世诸家中妥帖地体
悟出这一点的唯有刘咸炘,他称“自章学诚《书教篇》出而史部六家二体
之嬗变明”:“甄明《尚书》、《春秋》、左丘、司马演变之故,昔之论
者止知三体,且视为各别之种类,章君则明其嬗变,籍词名之,可谓史体
演化论。” [1]
四、“言史意”的研究范式
在以往的解释中,大家把“刘言史法,章言史意”理解成“研究对
象”的差别:刘讨论了这个叫做“史体规范”的领域、章讨论了那个叫
“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领域,学界的争讼聚焦于章在“研究范围”上
相比刘是否有所创新。实际上,章学诚未必在意自己是否开辟了一个刘知
幾未曾涉足的史学领域,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和刘采取了不同的学术风格和
思想策略。虽然“风格论”的视角确实是言刘所未曾言,但史学思想的风
格不是可以从史学思想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它其实就是史学思想的全
部;史著的风格也不是史著的一部分,它就是史著的全部。“史意”不是
史书或史学研究的某个具体元素,因此,与其把“章言史意”理解成“章
学诚研究了那种叫做‘史意’的东西”,不如理解成“章学诚在以‘言史
意’的那样一种方式谈论史学”。正如中国的“写意画”,从来不是指
[1] 刘咸炘:《刘咸炘学术论集·史学编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5页。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