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9 - 内文
P. 299
《周官》《春秋》与章学诚的史学
[1]
天’也。” 《周官》等政典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一层意思在《文
史通义·原道上》中有充分的阐释。
章学诚把典章制度看成是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无论是职责的分工,
长幼尊卑的区别,官员的设立,还是君臣、井田、封建、学校等具体的
制度,都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他认为这些制度发展到周公
的时代已十分成熟,周公便“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留传,道法大
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周公为“集大成者”,是因他
“有位有德”,集中体现了“君师合一”的理想;而孔子有德无位,故不
能担当“制作”的重任,只能成为“立教之师”。因此隋唐以前都是将周
公、孔子并祀,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但后世祭祀竟舍弃周公,独
尊孔子,“朱子以谓事功有异,是也。然而治见实事,教则垂空言矣”。
后人盛推孔子过于尧、舜,导致“崇性命而薄事功,于是千圣之经纶,不
[2]
足当儒生之坐论矣”。 孔子与周公地位的升降给学术带来的恶劣影响是
推崇空论、贬低事功,这正是章学诚所厌恶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章学诚
“把二宋以来的心性道德之学经浙东的事功之学的中介又转回到了《周
[3]
礼》的制度之学”。 这是极富启发性的论断。章学诚通过对周公、孔子
地位的辨别,申述了事功的重要,并以集中体现周公之道的《周礼》作为
事功之学的重要代表,因此他认为孔子所学,“一以言尽之,则曰:学周
[4]
[5]
公而已矣” ,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 。
“章学诚确有把‘三代’及其‘经典’理想化的倾向,但是,他却克
[1] 《文史通义》内篇一《礼教》,《章氏遗书》卷一。
[2]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内篇二《原道上》。笔者按:叶氏所用版本为章氏次子华绂编印的
大梁本《文史通义》,与遗书本《文史通义》相比,文字上有较大出入。
[3] 杨际开:《评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杭州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 《文史通义》内篇二《原道上》,《章氏遗书》卷二。
[5] 《章氏遗书补遗·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