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5 - 内文
P. 295
《周官》《春秋》与章学诚的史学
[1]
留者只有《周官》,且“夏商典礼,其损益者已入《周官》” ,因此章
学诚认为:“诚有志乎《礼经》,不如以《周礼》六典为纲,而一切礼
[2]
文,皆依条而归附,此则万事得其条贯,万物得其统宗。” 于是,他提
及《官礼》时,基本上就是特指《周官》。如他宣扬“溯源《官礼》” [3]
的思想,在《和州志》诸序例中多有体现,实际上很多篇开篇都是从论述
《周官》职掌开始。如《皇言纪序例》提出“《周官》外史‘掌四方之
志’”。《官师表序例》说:“《周官》御史‘掌赞书,数从政’。”
《选举表序例》说:“《周官》乡大夫‘三年大比,兴一乡之贤能,献书
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甚盛典也。”《氏族表序例上》说:
“《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谱牒之掌,古有专官。”
“推原《官礼》”这一思想的形成,与章学诚在乾隆三十八年
(1773)应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刘长城之聘,主持编修《和州志》
这一实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该志的艺文序例中,他提出了“天下之术
业,皆出于官师之掌故”的见解。
文字是三代的“治法”,圣人设官分职,“《礼》以宗伯为师,
《乐》以司乐为师,《诗》以太师为师,《书》以外史为师,三《易》
《春秋》,亦若是则已矣”。如此,便“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
文为治”,三代时期学术在观,官师合一,因此形成了以官守为部类的自
然分类法,如“《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
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4]
三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官师分职、治教分途:“文字不隶于职司,
于是官府章程,师儒习业,分而为二,以致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盖泛
[1] 《文史通义》外篇一《〈述学〉驳文》,《章氏遗书》卷一。
[2] 《章氏遗书佚篇·清漳书院留别条训》。
[3] 《章氏遗书》卷二十九《与严冬友侍读》。
[4] 《校雠通义》卷一《原道第一》,《章氏遗书》卷十。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