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6 - 内文
P. 296
章学诚研究概览
[1]
滥而出于百司掌故之外者,遂纷然矣。” 官守与学业的分离,导致私家
著述纷纷出现。“九流之学,承官曲于六典,虽或原于《书》《易》《春
[2]
秋》,其质多本于《礼》教,为其体之有所该也。” 最初的诸子百家之
学仍溯源《官礼》,但到汉初诸子,已出现“浩无统摄,《官礼》之意亡
矣”的情况,幸运的是刘向、歆父子懂得推究古代的官师合一之法,并追
溯其源头,具体体现为:
其叙六艺而后次及诸子百家,必云某家者流,盖出古者某
官之掌,其流而为某氏之学,失而为某氏之弊。其云某官之掌,
即法具于官,官守其书之义也。其云流而为某家之学,即官司失
职,而师弟传业之义也。 [3]
这有利于了解从官学至私学的传承、演变及各自的利弊得失,可惜这
种著录模式除了《汉书·艺文志》外,后继乏人,“有志究三代之盛,而
[4]
溯源《官礼》,纲维古今大学术者,独汉《艺文志》一篇而已”。 “魏晋
之间,文集类书,无所统系,专门传授之业微矣。”荀勖、李充等人不能
继承《七略》,至于王俭、阮孝绪辈,更是等而下之。《隋书·经籍志》
创立经、史、子、集四部,虽成为后代目录著录的不祧之宗,“而天下学
术,益纷然而无复纲纪矣”。原因就在于“《七略》承(《周官》)六典
之敝,而知存六典之遗法,四部承《七略》之敝,而不知存《七略》之遗
法,是《七略》能以部次治书籍,而四部不能不以书籍乱部次也”。 [5]
[1] 《章氏遗书外编》卷十七《书第六·艺文》。
[2] 《文史通义》内篇一《诗教上》,《章氏遗书》卷一。
[3] 《校雠通义》卷一《原道第一》,《章氏遗书》卷十。
[4] 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外篇三《上晓徵学士书》。笔者将原文中的“溯源官礼”改
为“溯源《官礼》。”
[5] 《章氏遗书外编》卷十七《和州志二》。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