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内文
P. 246
章学诚研究概览
书,把“道”与社会生活相割裂,将“道”与“器”相割裂,这是完全
错误的。故言:“三代以前,《诗》《书》六艺,未尝不以教人,非如 [1]
后世尊奉六经,别为儒学一门而专称为载道之书者。盖以学者所习,不出
官司典守、国家政教,而其为用,亦不出于人伦日用之常,是以但见其为
不得不然之事耳,未尝别见所载之道也……而儒家者流,守其六籍,以为
是特载道之书耳。夫天下岂有离器言道,离形存影者哉!彼舍天下事物人
[2]
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则固不可与言夫道矣。” 第三层是:事物不
断发展,“道”也要发展,当代学者应担负“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
大道”的时代责任,对后世事变予以总结,以推进对社会生活演进法则性
之认识。这是《原道下》篇的核心观点,也是章学诚在哲学探讨上远远高
于同时代学者之处!章氏强调当时考证学者以训诂章句专攻一经为学问的
极致,实则只得一隅,未能认识古人学问的全体:“但既竭其耳目心思之
智力,则必于中独见天地之高深,因谓天地之大,人莫我尚也,亦人之情
也。而不知特为一经之隅曲,未足窥古人之全体也。训诂章句,疏解义
理,考求名物,皆不足以言道也。取三者而兼用之,则以萃聚之力补遥溯
之功,或可庶几耳。”他又认为,孔子所言“予欲无言”,孟子所言“予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恰恰证明古代圣贤是由于总结出客观社会生活
的规则性而后不得不发之为言,那么,当今学者也应当具有高度的使命
感,担负阐明穷变通久,总结六经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推进和究明
大道的时代责任:
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
[1] 此据《章氏遗书》本作“非如”,语气明晰,乃章氏批评世儒不明白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圣人并无别出著述之道;而把“道”与社会生活相割裂,视六经为专门载道之书。大梁本改作
“不如”,则贬低三代治教合一、官师合一,肯定世儒守六经以言道的不正确态度。是故大梁本
所作的改动,与章氏之原意正好相反。
[2] 均见《文史通义》内篇二《原道中》。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