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3 - 内文
P. 243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然而然。孰为近道?曰:不知其然而然,即道也。非无所见也,不
可见也。不得不然者,圣人所以合乎道,非可即以为道也。 [1]
“道”是客观法则,圣人是体认客观法则所显示出来的客观趋势,认识到客
观的需要。“道”是客观进程的演进,仿佛是无意志、无知觉的,圣人是对
理与势的需要有所认识而创设。言“圣人体道”符合实际,言“圣人与道同
体”则大错特错,表面上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实质上是非正相反。圣人不是
“道”的化身,圣人只是对当时理势的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历代儒者却因为
错误地把圣人以及六经当作“道”的化身,所以忘记了认识新事物、总结理
势的新变化、创设新制度的责任,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根本性的是
非不可不辨!章氏对“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这一重要
命题的论证,是针对千百年来流行的谬见的有力辩驳,表明了对认识新的理
势、担当起把“道”向前推进的历史责任的一种初步觉醒。因此两种提法是
保守痼弊与革新进取两种精神状态的对立,是保持中世纪的蒙昧迷信意识与
追求理性觉醒的近代意识的对立,是唯心与唯物两种思想路线的对立。这一
见解在当时讲出来,确是惊世骇俗的,以至大梁本的整理者心有顾虑而把这
一重要命题在《原道》篇中删去了! [2]
章氏进而论述:
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
见道者也。故不知其然而然,一阴一阳之迹也。学于圣人,斯为
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
[1] 以上引文均见《文史通义》内篇二《原道上》。
[2] 参见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页,注25;仓修良《文史通义新
编》第45页,注1。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