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内文
P. 239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杂、显著。最后归结说:仁、义、忠、孝这些观念,刑、政、礼、乐各种
制度,都是由于客观趋势的推动而在后来逐步形成的。
以上章氏所作的论述是前人从未有过的新观点,因此必须进一步展
开论证,尤其是要强调“道”在不同阶段如何“渐形渐著”,道是客观法
则,事势自然不断演进,不是圣人智力所为。章氏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
群居的人类为了解决日常生活需要问题和居住安全问题,就逐步产生分
工、管理制度,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反映在观念上,“均平秩序之
义”也逐步产生、发展;又由于公共事务越来越复杂,逐步产生出管理小
部落的首领,进而产生管理国家的杰出人物。名目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
复杂,君臣制度,各种行政部门,行政区划,封建诸侯,学校,都随之形
成、发展起来。章氏强调,不论是最初阶段的“三人居室,则必朝暮启闭
其门户,饔飧取给于樵汲,既非一身,则必有分任者矣,或各司其事,或
番易其班”;或是其后“又恐交委而互争焉,则必推年之长者持其平”,
“至于什伍千百,部别班分,亦必各长其什伍而积至于千百”;或者国家
形成之后,“作君、作师、画野、分州、井田、封建、学校”等制度或观
念的确立,都是按照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演进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都显示
出“不得不然之势”。因此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故道者,非圣人智力
之所能为,皆其事势自然,渐形渐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
章学诚探讨“道”的本原和演变的理论价值在于,他继承了传统思
想中关于礼制和国家制度的论述,且向前大大地推进了。章氏从前人吸收
的思想营养,我们可以举出《周易》和《荀子》的论述。《易·系辞下》
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于是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盖取诸离。庖犧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
天下,盖取诸益……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
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济天下,盖取诸涣。”《荀子·礼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