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6 - 内文
P. 236
章学诚研究概览
那么,历史编纂如何变革现状,开辟一条新路呢?他认为,犹如迷路
的人为找到正确方向必须回到原先的起点一样,这就必须探究和恢复《尚
书》创立朴实记事所体现的原则:“夫经为解晦,当求无解之初;史为例
拘,当求无例之始。例自《春秋》左氏始也,盍求《尚书》未入《春秋》
之初意哉!”《尚书》的最大优点是,因事命篇,起讫自如,灵活变化,
体圆用神。“夫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
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而或溢
也。”而纪事本末体之法实能体现这种编纂原则:“按本末之为体也,因
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
漏,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
[1]
也。”因此,他提出“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 ,作为历史编纂改革
的方向,对于19世纪以来历史编纂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四为论述三代之礼的实质,皆折衷于时之所宜。指出当时学者从事礼
学考证,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以所治之《礼》,折中后世之制度,以
断今之所宜。
在《礼教》篇针对的是乾嘉学者研治礼经者,兀兀穷年,所致力的
都是在文献整理考证范围,即溯源流、明类例、综名数、考同异、搜遗
逸等项的严重局限性,章学诚强调应以哲理为指导,提高研治礼学的层
次。他认为,三代之礼,皆折中于时之所宜,可知典章制度与道,都因
时而异,由社会生活需要而得。故云:“或曰:周公作官礼乎?答曰:
周公何能作也!鉴于夏、殷而折中于时之所宜,盖有不得不然者也,故
曰‘道之大原出于天’也。”对此,他进一步引申“六经皆先王之政
典”的观点,论述礼经是当年治国制度之记录:“夫一朝制度,经纬天
人,莫不具于载籍,守于官司。故建官治典,决非私意可以创造,历代
[1] 《文史通义》外篇三《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