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3 - 内文
P. 233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在鲁可也。《易象》亦称周礼,其为政教典章,切于民用而非一己空言,
自垂昭代而非相沿旧制,则又明矣。” [1]
章学诚将“六经皆史”作为《文史通义》全书开篇首先提出的命题,
意义是很深刻的。以往研究者曾论述“六经皆史”的论点是扩大了史学的
范围,提高了史学的地位,将儒家经典也作为史料看待,还有的论述章氏
的论点有抹去儒家经典神圣光环的意义,将经书降至与史学平起平坐的地
位。这些看法无疑都有道理,对于理解章氏观点有积极的意义。但若仅只
限于这种认识则显然是很不够的。“六经皆史”这一理论创造的深刻意义
在于:首次提出和辨析古代经典不是圣人头脑演绎、构建出来的,而是古
代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的产物这一哲学根本性范畴的命题。处于乾嘉时期
考证之风盛行、理论思维相对弱化的现实条件下,章氏的论点便具有别树
一帜、引导学者向哲理探索的正确方向努力的重要意义。至于有的文章曾
经争“六经皆史”是谁首创的问题,这显然并不重要。章氏以前,确有人
讲过类似的话。王阳明回答学生徐爱说:“以事言之谓之史,以道言之谓
[2]
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此外,明代及清
代讲类似的话者,有王世贞(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四四)、李贽(见《焚书》
卷五《经史相为表里篇》)、何景明(见《大复集》卷三二《经史皆记事之书》)、潘府
(见《明儒学案》卷四六《诸儒学案》)、顾炎武(见《日知录》卷三)。有的论著还
[3]
追溯到更早,提出可追溯至元代郝经,甚至东汉。 即使能找到很早的出
处,也不会降低章学诚这一命题的意义。因为前人都只是行文中涉及,并
无专门论述。章学诚是作为重要理论主张提出来,深入地加以论证,并且
[1] 《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
[2]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
页。
[3] 两说分别见: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6
页;陆宗达《从旧经学到马列主义历史哲学的跃进——回忆吴承仕先生的学术成就》,《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