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内文
P. 230

章学诚研究概览




               忧国忧民、向以沉郁顿挫著名的杜甫诗歌引为同调,自信百年之后能有人
               真正理解其“学术经世”的深刻意义。章氏考察的范围极为广阔而深刻,

               既总结千年史学的演变、讨论“史学义例”,做到“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又要论述有关社会历史和学术变迁的哲学问题,发挥学术经世、挽

               救时代风气流弊的作用。章氏命名其书为《文史通义》,正是自标界说,
               表明他在训诂考证之风盛行情况下,独树一帜,打通文史,以“义理”即

               哲学思想为指导,对于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总结。



                    二、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一层次: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



                    中国古代,哲学与儒家经典几乎成为同义语,章学诚的哲学探讨,
               自然必须依据儒家六经,以之为资料,据以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章学诚是

               以与前人不同的时代眼光、不同的态度来研究问题的。历代儒者视经典词
               句为万古不变的教条,只能顶礼膜拜,甚至将其神秘化,缺乏独立思考和

               理性批判的精神,更不能引发和创立新的哲学原理。如《诗经》被定性为
                                                             [1]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 。又说:“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2]
               化,移风俗。” 《诗经》中的十六国风,本是采自各个地区的民歌,却
               被《毛传》解释为是宣扬封建政治规范、教化伦理的标本,称“《周南》
               《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关雎》本是表达男女相悦的爱情

               诗,却被孔颖达解释为:“由言《二南》皆是正始之道,先美家内之化。
               是《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

               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女,不自淫欲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闲之女未得升
               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子,劳神苦思而无伤害善道之心。此是《关


               [1] 《毛诗正义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2]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第270页。


           222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