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内文
P. 234

章学诚研究概览




               是针对时弊而发,是与他强调学术必须“经世”的主张密切相联系的。
                    二是,论述学术史上的重要规律:战国之文多出于《诗》教,后世文

               章各种体裁,其发端在战国。由此也可证明古代未尝有著述之事,至战国
               而著述之事专。

                    在《诗教上》篇中,章学诚认为,从文章体裁演变史考察,战国为
               一关键时期,“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战国诸子争鸣,他们都得六艺道体之一端,而后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
               言。如“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邹衍侈言天地,

               关尹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申、
               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章氏进而提出,战国之文,“其源

               多出于《诗》教”。何以见得呢?他认为,从春秋、战国典籍的大量记载
               说明,春秋行人,深明《诗》之比兴、讽喻之义,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

               使专对,熟习诗篇而又灵活运用以达其旨;战国纵横之士,推衍而敷张扬
               厉,正是行人辞令运用之极致。“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

               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谕之义,固
               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

               也。”从学术史的演进言,战国是一大关键。战国以前,“未尝有著述之
               事”,官、守、史、册合一。故说,“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文

               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至战国而著述之事
               专,“《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

               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
                    三是,认为《尚书》对后代的最大启示是,因事命篇,不拘一格,详

               略去取,体圆用神。特别对于解决史学演进出现的严重积弊具有开创新局
               的意义。

                    千百年来,《尚书》这部经典确实被视为古代圣君遗留的宝典,人
               们只能恪守、尊奉。甚至晚清皮锡瑞,虽然他已初步接受了近代进化论思



           226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