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1 - 内文
P. 231

论章学诚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1]
               雎》诗篇之义也。” 而《尚书》这部上古时代政治文件的总汇,则被神
               化为:“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

                                                                     [2]
               斯谬,枢机之发,荣辱之先,丝纶之动,不可不慎。” 又称孔子修《春
               秋》为:“据周经以正褒贬,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

               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
                      [3]
               也。” 而章学诚则迥异流俗,他要从经典中探求、阐释有关社会、世风
               和学术的真理性认识,他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态度,既能揭示出经典
               中的真价值,又能评判其中得失,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文史通义》书

               中,《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等篇都是针对各部经典作论说。
               他论述的问题颇为广泛和深刻,择其最具理论价值者,约有以下四项。

                    一是,倡“六经皆史”说,鲜明地提出“儒家经典是圣人头脑制造出
               来的,还是古代治国实践的产物”的问题,并给以发人深省的回答。

                    《文史通义》首篇《易教上》开宗明义提出: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
                   王之政典也。



                    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命题,实具深刻的哲理性和明确的针对

               性。自从儒学确立为独尊地位以来,千百年来,因封建帝王的提倡,世代
               儒生的鼓吹传播,儒家经典已被神圣化,“六经”是孔子“天纵之圣”头

               脑中固有的,具有纲举天下的意义,而且将万古不变,成为不可移易的定
               理。历代的所谓贤者加以神化、经师们大力推演,给六经和孔子之教涂上






               [1]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第273页。
               [2] 《尚书正义序》,《十三经注疏》本。
               [3] 《春秋正义序》,《十三经注疏》本。


                                                                                        223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