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9 - 内文
P. 219
章学诚与南宋浙东学派
的。关于“道”的这一观点,是实斋不同于时论的卓越之见,也是其历史
哲学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1]
实斋关于“道”自“未形”而“形”而“著”之论,虽在当时为新
人耳目,然既原本于荀子之说,也可于陈亮之说见其端绪。陈亮探讨制
度的起源,同样将制度置于人类群体生活的发生及多样化的自然过程中来
考察。 【2】(p.25-26) 在陈亮那里,“道”是一个必然不能与制度相分离的概
念,是只能在“三才”也即是天人之际的现实结构当中才能显现出来并体
现其意义与价值的,因此他同样强调:“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
于事物之间者也。……天下固无道外之事也。” 【2】(p.79) 事实上,道存于
事物之中,故不得离器而言道,而唯可因器以显道,正为南宋浙东诸子的
共同观点。如薛季宣说:“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无形埒,舍器将安适
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昧者离器于道,以为
非道,遗之,非但不能知器,亦不知道矣。” 【3】(卷二十三) 叶适说:“物之
所在,道则在焉。……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
归之于物。” 【4】(p.437) 在浙东诸子那里,所谓“器”、所谓“物”,并不
仅仅是指某种存在的客观性,而更是指特定时代的人民生活之全体,是宇
宙、社会、人生之当前状态的总相,是特定条件之下天人之际的现时结
构,所以吕祖谦曾说:“是道也,非洞天人之际、达性命之原,何足以知
之哉!” 【5】(卷五)
这样看来,实斋关于道的观点,实与南宋浙东学派诸人之所论若
合符节,其共同点是将道确认为一个不能游离于事物存在及生活实践的
现实范畴,所以道的完整内涵,必就“三才”而论;而以“三才”论
“道”,则又确与朱子之说大不相侔。由于不同时代的天人之际与生
活情状是不同的,所以“道”便也自然而又必然地取得其自身的历史形
[1] 本人关于章学诚历史哲学的有关观点,可参见拙著《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
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404页。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