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内文
P. 224
章学诚研究概览
变”为《易》所阐明的根本精神,以为“若夫《易》之通变,后世失之
远矣”。 【3】(卷二五) 陈亮尤其强调只有在博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才可能协和
当前的天人之际,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与方略,他原是以“穷天
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皇帝王伯之道”而察知天人之际自
许的。 【2】(p.7) 在叶适那里,“因时施智,观世立法” 【7】(p.657) ,则被确
立为政策制订的基本原则,所以他强调“不深于古,无以见后;不鉴于
后,无以明前;古今并策,道可复兴,圣人之志也” 【4】(p.165) 。吕祖谦
尤以观时识变为学者之要务,以通古今之变为达道之通途,尝说:“道
有升降,世变风移,读书者必观其时、识其变。” 【9】(卷六) “风气之推
移,治道之开塞,必于其会而观之。” 【9】(卷三二) “道有升降,一泰一
否,回复无穷,可不思所以维持者乎?所以维持之政,要必由风俗变革
而后可。法制以束之、智力以持之,可暂而不可久也。” 【9】(卷三二) 故谓
“达于事变,则能得时措之宜,方可怀其旧俗。若唯知旧俗之是怀,而
不达于事变,则是王莽行井田之类也”。 【10】
如上所说,实斋对于南宋浙东学术传统的追溯与认同,尤其是关于浙
东学术“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观点,是基于南宋学术思想之整体格局的
深切了解、基于浙东学术之特殊性的深刻体认而作出的合乎历史实情的揭
示,其中正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理念与南宋浙东学派必欲求道于人类社会
之历史过程的精神气脉的相接。
【参考文献】
【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陈亮.龙川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薛季宣.浪语集【M】.文渊阁四库本.
【4】叶适.习学记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吕祖谦.东莱博议【M】.北京:中国书店,1986.
【6】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7】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