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内文
P. 223

章学诚与南宋浙东学派




               下的天人之际的实况,因此在历史的视域之中,“六经”所存之“道”
               的还原便必须借史学的方法才是可能实现的。按实斋的见解,最能体现史

               学之生命力的方法即是通古今之变。而“通变”的必要性,则原本是由
               “道”的必然性所决定的。由“道”的运动所展开的社会历史,因时势之

               不同,其特定状态之下的“天人之际”的现实内容也必有变更,因此,在
               慎观“天人之际”的前提之下,详其因革损益而尽其通变,从而还原出

               “天人之际”的历史性变动,便即是对于“道”的真实体究与追寻。换言
               之,如果经学研究的目的的确是在于体究圣人之道,那么这种目的反而是

               必须借历史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的,世儒所取的名物训诂之“经学”,
               必然走向其自身目的的悖反。

                    在时移世变的观点之下,“六经皆史”其所存之“道”乃是相对
               的,而通变以见“道”作为一种方法却反而是绝对的。不同时代之“天

               人之际”的实存状态既必有不同,与之相应的政教典制便也必有不同,
               所以实斋曾说:“由本而观之,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

               矣。”其不相沿袭的根据,不过“一本天理之自然”而已。                                   【1】(p.1) 其
               论诸经,则首重《周易》,认为“其教盖出于政教典章之先”                                   【1】(p.1) ,

               《易》以明通变之道,“以天道而切人事”                         【1】(p.20) ,特重开物成务而
               崇德广业,最为王者政教之法要,也“为王者改制之巨典”,“易之为

               义,实该羲、农以来不相沿袭之法数也”。                        【1】(p.11) 正因“天人之际”有
               其本身的历史性变动,所以“后圣法前圣,非法前圣也,法其道之渐形

               而渐著者也”。         【1】(p.120)
                    实斋重视历史学视域之下的“通古今之变”,借通变以得时措之

               宜而实现开物成务之功,并以此来显扬历史学本身的目的、意义与价
               值,而作为一种学术精神或基本理念,这一点实与南宋浙东学派诸子最

               为相契。薛季宣论诸经,也首重《周易》,认为“六经之义,于《易》
               备焉”    【3】(卷二五)  ,“六经之道,《易》为之宗”                   【3】(卷二七)  。又以“通



                                                                                        215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