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0 - 内文
P. 220
章学诚研究概览
态,强调“通古今之变”乃为关于“道”之追寻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则为实斋与南宋浙东学派所共同坚持的基本学术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
之下,哲学与历史学实现了其基本目的的一致性。不仅如此,在“三
才”的结构之中,道的现时实存实质上便即是作为“天地之心”的人
本身之主体性的共相体现;缘于此故,道的历史性同时便即呈现为主
体精神自身的历史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于“性”“命”的追寻
与了解,便同样须切入广袤的历史之维,故吕祖谦谓:“史,心史也;
记,心记也。” 【5】(p.164) 于此可见,实斋谓浙东学术“言性命者必究于
史”,是符合浙东学派之学术精神的本质特征的。
二、“道”与“六经”
“道”既然是历史地发生并在历史过程中显著起来的,是借“器”
的普遍性来体现它本身的存在的,因此按实斋之见,它即体现为一种
“自然的必然性”。圣人的制礼作乐,不过是“集大成”的结果,所
以他说:“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道无所为而自然,圣人
有所见而不得不然也。” 【1】(p.120) 圣人的“不得不然”,是因他有见于
“道”的自然而必然,而这种见,本质上则源于对生活的观审,所以实
斋又说:“圣人求道,道无可见,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圣人所藉以
见道者也。” 【1】(p.120) “即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以见道,便即是圣人
因器而见道、即器以存道的能事。这种见是必以某一特定时代的天人之际
为观审的基本对象的,所以圣人的创制,也必以“时会”为基本条件。就
历史上来看,圣人之经纶制作之所以完成于周公,是有其特殊的时代理由
的。因为当周公之时,积古留传之道法大备,周公“遍阅于自古圣人之
不得不然”,故其从事于“经纶制作”,而“集千古之大成”。因此在
实斋看来,不仅周公的经纶制作本身即是“历史的”,而且其意义亦是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