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内文
P. 212
章学诚研究概览
[1]
采取的是“师”其“意” 、溯其源的态度,所以他的见解调子虽高而入
手处却颇为切实。他的目标当然是希望他的“本朝”达到“天下以同文为
治”。“三通馆”“四库馆”渐次以开,士大夫躬逢其盛,怎能不有所作
为呢?我们再看他的《校雠通义》,原名《续通志校雠略拟稿》,而《校
雠通义》卷一起首“叙曰”,《续通志校雠略拟稿》卷一起首“臣等谨
[2]
按” ,可知此稿原拟进献给朝廷的,就像宋代的郑樵苦心经营《通志》
一书以备天颜眷顾一样。更何况从康熙时李光地等人已经鼓吹本朝可“复
启尧舜之运”的高调了:“臣又观道统之与治统,古者出于一,后世出于
二……至我皇上……应王者之期,躬圣贤之学,天其殆将复启尧舜之运,
[3]
而道与治之统复合乎!” 此种舆论到章学诚的时代更成气候。章学诚对
“周官遗意”的“推行”,对“六经皆史”说的阐发,及其中所蕴含的以
“官师合一”“治教合一”为贵的价值观念,正是上述思想顺理成章的发
展,他的古色古香的理论正是激荡于鲜活的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管他的取径是如何的别出心裁,他的见解仍然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
思潮。
章学诚必欲将“今之所谓六艺”以及孔子之道推本于周公,立意于纠
“儒者流误欲法六经而师孔子”之偏,其所谓“儒者”虽泛指“孟子以后
[4]
命为通儒者” ,而实多针对宋儒而发:“宋人推尊孔、孟,多不近情;
盖不知圣贤之实,务以空言相高,往往入于飘渺玄虚,翻觉不近情也。
[1] 犹如章学诚:《书教下》中所云:“经不可学而能,意固可师而仿也。”《州县请立志
科议》中所云:“夫文章视诸政事而已矣。三代以后之文章,可无三代之遗制;三代以后之政
事,不能不师三代之遗意也。”又如《同居》中所云:“夫师古而得其意,固胜乎泥古而被其毒
也。”见《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8、835、342页。
[2] 参见梁继红:《论章学诚校雠理论的发展脉络》,《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4辑,第489页。
[3] 李光地:《榕村全集》卷10《进读书笔录及论说序记杂文序》,转引自侯外庐:《中国思
想通史》第5卷,第412页。
[4] 章学诚:《与陈鉴亭论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17—718页。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