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内文
P. 207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1]
               以究大道也”之说 ,在在表明由源导流、由流溯源以究大道之意,非谓
               后史抛开“三代”六经独可明大道也,故反复申言:“六经之道,如日

               中天”;“道备于六经”;“六经大义,昭如日星,三代损益,可推百
                                                                           [2]
               世”;“先王制作,存乎六艺,明其条贯,天下示诸掌乎”。 等等。
                    所以,章学诚对六经的见解,完整地说,六经既是“一代之实录”又
               是“万世之常法”。

                    问题是,从贯通古今的观点来看,谁真正掌握了由“器”明“道”的
               法门呢?是那些掌握了经典解释权的经学家吗?不是,而是地位卑微却关

               系重大的“府史”之史。正如钱穆所指出的,章氏倡“六经皆史”之说,
               盖所以救当时经学家以训诂考核求道之流弊,“其所谓史者,详见于《通

               义》内篇卷五之《史释篇》”。                 [3]
                    《史释》的中心思想,是在阐明“府史之史通于五史”的道理:“学

               者昧今而博古,荒掌故而通经术,是能胜《周官》卿士之所难而不知求府
               史之所易也。故舍器而求道,舍今而求古,舍人伦日用而求学问精微,皆

               不知府史之史通于五史之义者也。”
                    所谓“五史”,是指《周官》所载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

               是政府中地位较高的职官,“五史则卿、大夫、士为之,所掌图书、纪
               载、命令、法式之事,今之所谓内阁六科、翰林中书之属是也”。所谓

               “府史之史”,是指《周官》所载政府中地位低下的底层服务人员,“府
               史之史,庶人在官供书役者,今之所谓书吏是也”。章学诚认为两者各

               有所职,而“府史之史”更有特殊的重要性:“然而卿、士、大夫讨论
               国计,得其远大,若问库藏之纤悉,必曰府也。”“五史以卿、士大夫之




               [1] 章学诚:《与汪龙庄书》《原道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693、104页。
               [2] 章学诚:《经解中》《原道下》《博约下》《〈亳州志·掌故〉例议上》,《文史通义新
               编新注》,第81、104、119、1001页。
               [3]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90页。


                                                                                        199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