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内文
P. 206
章学诚研究概览
而兼用之,则以萃聚之力补遥溯之功,或可庶几耳。
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三者合于一,
庶几哉周、孔之道虽远,不啻累译而通矣。顾经师互诋,文人相
轻,而性理诸儒,又有朱、陆之同异,从朱从陆者之交攻,而言
学问与文章者又逐风气而不悟,庄生所谓“百家往而不返,必不
合矣”,悲夫!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备受经学压抑的章学诚固然充满了“以史
明道”的自尊与自信,却并不挟持唯史明道的独断,他的《原道》就旨在
分别为义理、考据、辞章保留地盘,论证他们均为通向大道的学术门径,
尤其强调相济为用的必要性。诚如学者指出的:“这使中国知识分子未踏
入‘现代’的阶段前,即已具备一种观念,可以从容接受专业知识及学术
分工的观念。” [2]
只是,“原道”的观念毕竟是指向以“三代”为黄金时代的“周、
孔之道”,所谓“不啻累译而通矣”,正是经由“遥溯之功”,即章氏早
已经确立的通过“校雠师法”“著录专家”而“通乎大道”的必然趋向。
而“周、孔之道”显然也就是《校雠通义》所谓“故经之有六,著于《礼
记》,标于《庄子》,损为五而不可,增为七而不能,所以为常道也”之
[3]
道,以及《博约下》所谓“守先待后之道”。 章氏又有经之流通入史、
[4]
子,“可使六艺不为虚器”之说 、“经史之不可判也,如道器之必不可
[5]
分也”之说 、“经之流变必入于史”及“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
[1] 以上均见章学诚:《原道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103、105页。
[2] 周启荣、刘广京:《学术经世:章学诚之文史论与经世思想》,《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
会论文集》,第153—154页。
[3] 参见章学诚:《博约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120页。
[4] 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第8页。
[5] 章学诚:《书坊刻诗话后》,《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00页。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