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内文
P. 201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而代之的呢?章氏主张的是:“经”非“万世之常法”而是“一代之实
录”,还是“经”既是“万世之常法”又是“一代之实录”呢?
4.《原道》《经解》《史释》《易教》等篇所彰显的经史观念
如果上述三个段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看清“六经皆史”说这一观念的
几个重要面向和建立轨迹的话,那么《原道》《经解》《史释》《易教》
等《文史通义》的核心篇章所彰显的经史观念,是其水到渠成的结晶,也
是对后世产生影响的关键,有几个要点是必须阐明的。
第一,探讨经之实质与名义的来由。
章学诚关于六经之实质的认识,起步于“《六经》皆周官掌故”的
见解,而凝结为“《六经》为先王之政典”的理论。《易教》开篇曰: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
典也。”所谓“古人不著书”,意即“古无私门之著述”;所谓“古人
未尝离事而言理”,意即六经为“道器”或“理事”合一的王官学。总
之,“《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圣如孔子不能得而据,只能“述而不
作”,因为他“有德无位”。此“非力有所不能,理势固有所不可也”。
因为“政典”为“一代之法宪”为“先王”之“创制立法”,比如《易》
经,章氏说:
韩宣子之聘鲁也,观书于太史氏,得见《易象》、《春
秋》,以为周礼在鲁。夫《春秋》乃周公之旧典,谓周礼之在鲁
可也。《易象》亦称周礼,其为政教典章,切于民用而非一己空
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旧制,则又明矣。
《易》为王者改制之巨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其义昭然若揭矣。
与“《春秋》乃周公之旧典”一样,“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
而立一代之典教”,这不是在发挥“经”为“一代之实录”的见解吗?此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