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内文
P. 196
章学诚研究概览
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
出于史,末流忘所自出,自生分别,故于天地之间,别为一种不可
收拾、不可部次之物,不得不分四种门户矣。此种议论,知骇俗下
耳目,故不敢多言;然朱少白所钞鄙著中,已有道及此等处者,特
未畅耳。俟为尚书公(指毕沅——引者)成书之后,亦当以涉历所
及,自勒一家之言,所为聊此自娱,不敢问世也。 [1]
这段话引起学者高度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在此章学诚首度提出了他的
“六经皆史”的新见解,而更多分歧集中于能否从“史料”扩展的角度去
[2]
理解章氏的论点。 首发之说恐应加以修正。首先,因为章氏的“六艺为
官礼之遗”诸说早已发之于前,“《六经》皆史也”的呐喊在《答客问》
中也呼而出之了,更何况他自己也说“朱少白所钞鄙著中,已有道及此等
处者,特未畅耳”。故此处不能视为破天荒之见。其次,这段论述引起了
学者超乎寻常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这段表述其实十分含混,这一点正是
最值得重视的。当明了了章学诚所阐发的史家“作述”之道后,我们更不
[1] 章学诚:《报孙渊如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21页。
[2] 自胡适在《章实斋先生年谱》(见该书第104—106页)中节引《报孙渊如书》,与“《史
考释例》论六经的流别皆为史部所不得不收”等见解疏通证明,从“史料”扩展的角度发挥《易
教》首句“六经皆史也”以来,此段文字引起学者热烈的讨论。钱穆的看法与胡适颇为不同:
“按是书,实斋初发六经皆史之论,其时《文史通义》中重要诸篇均未作也。”(《史释》篇
亦后成,近人皆以本篇义说六经皆史,实未得实斋渊旨)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
392、421页。钱氏侧重从《史释》等篇了解“六经皆史”之“渊旨”,故认为此处不过“初发”
论端。余英时又发挥师说:“这是实斋第一次发表他的‘六经皆史’的新颖见解;而这个见解则
显然是从《史籍考》的编纂过程中悟得。”(《论戴震与章学诚》,第46—47页)他还指出:
“近人误会章氏原文,以‘一切文字遗存都是史料’之意解之,失之远矣。”(韦政通主编:
《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中余英时所撰之“六经皆史”条,第167页)当然,也有刘节、仓修良等
学者从“史料”的角度解释信中所云“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仓氏则坚定不移
地主张:“那种认为只具‘史意’而不具‘史料’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持此说者是丢掉了
‘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这句话的精神,而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在做文章,自然不
可能符合章学诚论‘六经皆史’的本意。”刘说详参刘节:《章学诚的史学》,刘氏著:《中国
史学史稿》,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第421页;仓说见《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4页。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