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内文
P. 199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是从“流”别的角度立论。 [1]
这种看法当然是针对一般人心目中经尊史卑、经史不能相入的传统
偏见而发的。比如朱子论《春秋》三传异同时就说过:“《左氏》是史
学,《公》、《穀》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
[2]
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 这是经学、史学“道理”“记事”截然
两分的看法。苏洵更早在其著名的《史论》中提出与之相近而更为经典的
论说:“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
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
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
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3]
但是即使是苏氏那种相当能承认“用实相资”的看法,也不免遭到章
学诚的批评:
[1] 章学诚从流别的角度讨论“经之流变必入于史”的一个典型例子可从章氏为《方志立三
书议》所寻找的理论根据见之:“古无私门之著述,六经皆史也。后世袭用而莫之或废者,惟
《春秋》《诗》《礼》三家之流别耳。纪传正史,《春秋》之流别也;掌故典要,官礼之流别
也;文征诸选,风《诗》之流别也。”(见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为毕制府撰〈湖北通
志〉序》,《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27、1009页)罗炳绵已能从六经流别为史部所不得不
收以及史之流入于子、集等“流别”方面阐发此说,并注意到章氏有关见解的重要:“实斋自
己所说的‘六艺本书,即是诸史根源’十个字,其实就是六经皆史的最好注脚。后人都从《文
史通义》中《易教》《经解》《史释》等篇中求解析六经皆史,乃至有六经皆‘史料’等说
法,大起争论,言人之殊,却都忽略了这十个字。”(参见罗炳绵:《〈史籍考〉修纂的探
讨》(上、下),《新亚学报》第6卷第1期、第7卷第1期。引文见第7卷第1期,第423页。此
说确有所见,但也反映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风气,贤者不免,是故系
统全面之把握尤为必要也。
[2]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152页。
[3] 苏洵:《史论上》,见苏洵著,邱少华点校:《苏洵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年,第
76页。此论引起后学高度的重视和讨论的兴趣,如明儒薛应旂说:“苏洵氏谓:经以道法胜,史
以事词胜。而世儒相沿,动谓经以载道,史以载事。不知道见于事,事寓乎道,经亦载事,史
亦载道,要之不可以殊观也。”(薛应旂:《宋元通鉴·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9
册,第686页。转引自吴海兰:《经世诉求与明后期的尊经重史观念》,引文经校正。又,向燕
南《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之探讨》一文亦已引述讨
论及之矣)未知章学诚之说是否得闻此类见解而发挥者乎?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