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内文
P. 200
章学诚研究概览
如首篇言经非(据《史论》“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
之常法”之说,此处“非”之疑为“为”字之讹,或者是章氏的
理解不确——引者)万世常法,亦非一代实录,为圣人道、法所
寓。不知古无经史之分,圣人亦无私自作经以寓道、法之理。六
艺皆古史之遗,后人不尽得其渊源,故觉经异于史耳。其云经文
简约,以道、法胜,史文详尽,以事、辞胜,尤为冒昧。古今时
异,故文字繁简不同。六经不以事、辞为主,圣人岂以空言欺世
者耶?后史不能尽圣人之道、法,自是作者学力未至,岂有截分
道法与事辞为二事哉?孟子言《春秋》之作,则云其事齐桓、晋
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某窃取之。然则事辞犹骸体也,
道法犹精神也,苟不以骸体为生人之质,则精神于何附乎?此亦
止就《春秋》而言,为苏氏之所论及者耳。六经皆史,则非苏氏
所可喻矣。 [1]
章氏大体从两个层次阐述“六经皆史”的道理。先就“渊源”说,
“六艺皆古史之遗”,这是对“六艺为官礼之遗”说的发挥,是他终身
持之不变的看法;他用“骸体”“精神”之喻分析“事辞”“道法”的关
系,发挥因“事”与“文”而见“义”,也即由“事辞”而明“道法”的
见解,是他“六经皆史”的又一个重要见解。六经“初非以其体用不入
史”,“六艺本书,即是诸史根源”等见解不由此道就费解了。这种观念
既是对苏洵“截分道法与事辞为二事”见解的反拨,更是从孔子所示范的
《春秋》中体会出来而加以推演的。关于这一点,显然是接着上述《答客
问》中的有关看法的系统化,这里就不赘言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苏氏
“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的见解,他是用什么样的看法取
[1] 《丙辰札记》,《章学诚遗书》,第387—388页。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