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内文
P. 187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孟以前,未尝得见其书也。至战国而官守师传之道废,通其学者
述旧闻而著于竹帛焉……古初无著述,而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与孔子所述六艺旧典,皆非
著述一类,其说已见于前。) [1]
可见,一方面是因为六经各有官守,“皆为宪章”,圣如孔子不能
以“私意”兴作。“六艺存周公之旧典,夫子未尝著述也”。另一方面,
至战国才“始”有“以竹帛代口耳”的历史条件,著之竹帛为著述。是以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正言若反,则“古无私门之著述”是也。这里
的“著述”,一方面是作为“私”学而与作为“官”典的六艺不同;另一
方面是以著之“竹帛”的形式出现,而与“相传以口耳”的“官守师传之
道”不同。有学者据《诗教》小注“孔子所述六艺旧典,皆非著述一类”
说,六艺既“非著述”,则必具“史料”之义,这样的解释不能不说是大
大偏离了章学诚立论的主导方向。而小注所谓“其说已见于前”,从上
下文来看,正是本文前面提到的“详见外篇《校雠略》‘著录先明大道
论’”的“六艺为官礼之遗”说,义均相通。但是,也许还会有爱抠字眼
的学者提出质疑:何以必知此亦属“六经皆史”之说呢?《方志立三书
议》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写道:“古无私门之著述,六经皆史也。” [2]
总之,“六经皆周官掌故”以及“古无私门之著述”为章学诚“六经
皆史”说的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见解,他不单本于此说批驳汪中的申张
[3]
[4]
墨学之论 ,而且还根据此说纠弹孙星衍对古籍年代的考证 。这也就是
周永清曾“当面作书指驳”而章氏不屑置答的“仆《诗教》篇言三代之盛
[1] 章学诚:《诗教上》,《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47页。
[2] 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27页。
[3] 参见章学诚:《〈述学〉驳文》,《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65页。
[4] 参见章学诚:《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93—399页。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