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内文
P. 186
章学诚研究概览
[1]
赞。这当然是从他所领悟的“六卿联事之意”发挥而来的。 他又看到了
“三代盛时”(他不断用这个词汇,与“衰周”之世相对照)到“三代而
后”“学术”大转折的历史趋向,即由“官师合一”走向“官”“师”
分,百“家”私学兴,“书既散在天下,无所统宗,于是著录部次之法”
起的过程。章氏以某种历史学家的敏感意识到此乃“势”也,而非私意所
可改变。“六经”的意义正是要从这种类似于某种大裂变或大灾变的背景
下去理解。他在注文中特意指出的“六经皆属掌故”,显然是说,“六
经”是与衰世“人自为书,家自为说”“泛滥”无归的百“家”私学性质
完全不同的东西,是“三代”“盛治”的结晶,也就是周代的王官学的遗
产,(他后来用的概念“官礼之遗”正是此意,注意,他用“遗”字是与
[2]
“变”字相对比为文的 )更是后世学术要溯源的“统宗”。钱穆指出:
“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并不指历史言,
而实指的官学言。古代政府掌管各衙门文件档案者皆称‘史’,此所谓
[3]
‘史’者,实略当于后世之所谓‘吏’。” 此论可谓深得其旨。
与这一基本见解相辅相成的是“古无私门著述”之说。前述《续通
志校雠略》《校雠通义》已经明确论述道:“由秦人‘以吏为师’之言,
想见三代盛时,《礼》以宗伯为师,《乐》以司乐为师,《诗》以太师为
师,《书》以外史为师,《三易》《春秋》亦若是则已矣,又安有私门之
[4]
著述哉?” 《诗教》复申之曰:
三代盛时,各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传以口耳,而孔、
[1] 章学诚:《上晓徵学士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648页。
[2] 参见章学诚:《诗教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59页。
[3] 钱穆:《孔子与〈春秋〉》,钱氏著:《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第278页。
[4] 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第2页。章学诚:《妇学》有小注云:“古无
私门著述,说详《校雠通义》。”见《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08页。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