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内文
P. 180
章学诚研究概览
“著作之能”与“条理之别”,虽各有侧重,实相济为功,而义之所归就
[1]
在于“校雠师法,不可不传;而著录专家,不可不立也” 。这也就是日
[2]
后学诚自称所“从事”的“文史校雠”之学 。至此,章学诚非常清楚要
开拓什么样的学问了,其学术的基本精神也已经确立,如影随形,他关于
六经的见解也进入了新境地。
章学诚在给钱大昕的信中说:“盖向、歆所为《七略》《别录》者,
[3]
其叙六艺百家,悉惟本于古人官守,不尽为艺林述文墨也。” 可见在
草创之处,他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新解与向、歆父子的原有看法混在一起
了,因为从《汉书·艺文志》来看,他们是将“九流”(即此函所谓“百
家”)“本于古人官守”,即有所谓“诸子出于王官说”或称为“九流出
于王官说”,并没有将“六艺”“悉惟本于古人官守”。不过他当时也许
认为自己的见解不过本于向、歆父子而向前推原而来,故不必视为己出。
章学诚在《和州志》中则大大发挥《上晓徵学士书》已经引出端绪的
推原“三代”学术的看法:“三代之盛,法具于书,书守之官。天下之术
[4]
业,皆出于官师之掌故。” 而六经为掌故之典型,从而明确提出了“六
经皆周官掌故”的见解:
六经皆周官掌故。《易》藏太卜,《书》《春秋》掌于外
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四方之志),《诗》在太师,《礼》归宗
[1] 《章氏遗书外编卷第十七:和州志二》,《章学诚遗书》,第557页。
[2] 比如章学诚《上辛楣宫詹书》所谓“学诚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文史通义
新编新注》,第657页);《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所谓“惟文史校雠二事,鄙人颇涉藩篱,
以谓向、歆以后,校雠绝学失传,区区略有窥测”以及“鄙人所业,文史校雠,文史之争义例,
校雠之辨源流,与执事所为考核疏证之文,途辙虽异,作用颇同”(《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
393、398页),等等。《与陈鉴亭论学》写在《原道》等成熟的重要论著完成之后,其中提道:
“《文史通义》,专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717页)。可见,也不
必将“文史”与“校雠”划分得过于清楚了。
[3] 章学诚:《上晓徵学士书》,《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648页。
[4] 《章氏遗书外编卷第十七:和州志二》,《章学诚遗书》,第556页。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