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内文
P. 173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




                        经史子集,久列四库,其原始亦非远。试论六艺之初,则
                   经目本无有也。大《易》非以圣人之书而尊之,一子书耳;

                   《书》与《春秋》,两史籍耳;《诗》三百篇,文集耳;《仪
                   礼》《周官》,律令会典耳。自《易》藏太卜而外,其余四

                   者,均隶柱下之籍,而后人取以考证古今得失之林,未闻沾沾
                   取其若纲目纪传者,而专为史类,其他体近繁博,遽不得与于

                   是选也。《诗》亡而后《春秋》作。《诗》类今之文选耳,而
                   亦得与史相终始,何哉?              [1]



                    他把《易》看作子书,与日后《易教》所阐发的“六经皆先王之政

               典”等成熟观点比起来相差甚远,但是说“试论六艺之初,则经目本无
               有也”“自《易》藏太卜而外,其余四者,均隶柱下之籍”等等,其运

               思的理路实启“六经皆史”说之端。诚如王重民所说:“由于甄秀才要
               ‘划文于史外’,‘不必列文于史中’的辩论,引起了章学诚经与史、

                                                                              [2]
               子、集三部相通的论辩,成为他以后‘六经皆史’说的根源。” 值得注
               意的是,“六经皆史”说的发端,初非缘于经史关系的讨论,更不是由

               史学与经学的抗争激发而起,实起于对四部分类法的反思,这种反省又
               肇端于文史关系的思考。经之所以要被牵扯进来,乃因其为章氏讨论问

               题所要取法的“理想型”,用《言公》中的话来说就是“六艺为文字之
                      [3]
                                                        [4]
               权舆” 。由“文章史事,固相终始者” 的见解而推论到四部“相通”
               的观点,这是“六经皆史”说的发源地。而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既志艺






               [1] 章学诚:《驳〈文选〉义例书再答》,《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54—855页。
               [2] 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第183页。
               [3] 章学诚:《言公上》,《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201页。
               [4] 章学诚:《驳〈文选〉义例书再答》,《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855页。


                                                                                        165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