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内文
P. 168
章学诚研究概览
引言
“六经皆史”的思想虽非章学诚首倡,但经他奋力阐发,于后世影响
深远。在乾嘉时代,“六经皆史”涉及史学是否与经学分庭抗礼之争议,
又关乎“汉学”与“宋学”之交攻;到了晚清,则与愈演愈烈之今古文经
学争议产生了不解之缘;而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亦不
能与之完全摆脱干系。时至今日,学者在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本意
为何以及对该命题做出如何评判等问题上的分歧,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
了,甚至表现得更加难解难分了。其中,在两个关节点上分歧尤为严重。
其一,究竟是从“史料”扩展的角度,还是从“经世”或“史意”的
角度入手探讨,才更能得章氏之本意?
胡适曾说,章学诚所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
[1]
都是史料’……其实只是说经部中有许多史料” 。此说开了从“史料”
扩展的角度对之加以诠释的先河。钱穆则批评此类看法为“误会”,认为
章氏“六经皆史”之说,“盖所以救当时经学家以训诂考核求道之流弊”
而提出来的,“本主通今致用,施之政事”,是有着强烈经世精神的大
[2]
理论 。周予同也主张“章学诚所指的‘史’,主要是指具有‘史意’、
[3]
能够‘经世’的史” 。仓修良虽不否认其“经世”之意蕴,而坚执“六
[1]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05—106页。
[2] 由此出发,钱氏又论及此说“影响”之“深宏”及实斋“学术经世”之效用。参见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9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引文见该书第390、392页。
[3] 周予同、汤志钧:《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8
月。收入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引文见该书第714页。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