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内文
P. 127

18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理论的新成就




               中。章学诚认为,虽然二书史料价值不高,作者只不过把这些内容随手编
               录,未必有自觉的史学意识,却恰好实践了刘知幾的主张,收到了作者始

               料未及的神奇效果:“诸家杂纂,不拘于纪传成规,而因事立例,时有得
               于法外之意,可以补马、班义例之不及者。”                         【36】

                    袁枢作《通鉴纪事本末》,章学诚认为只不过是把司马光《资治通
               鉴》中的史事区分事目,加以完整编排,根本算不上史学,只能称为史钞

               史纂之书,在史学理论方面没有创获。但是,袁枢在史书体裁方面却有可
               贵的创新,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裁。这种体裁具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弥补

               纪传、编年两种体裁固有的缺陷,原原本本地完整叙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始
               末原委;二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记载事目,体例运用灵活。章学诚评价

               说:“司马《通鉴》病纪传之分,而合之以编年;袁枢《纪事本末》又病
               《通鉴》之合,而分之以事类。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

               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
               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                   【37】 正因为纪事本末体具有上述优点,

               所以一经产生便受到史家们青睐。明清二代史家不仅采用纪事本末体记载
               当代史事,而且补作了前代史书,蔚为壮观。



                    三、关于史书体裁创新的设想



                    章学诚在不断探究史书体裁的基础上,萌发出创新史书体裁的设想。

               其主要想法如下:
                    (一)“纪传之史,分而不合,当用互注之法以联其散。”

                    纪传体史书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主体,然而这种体裁本身存在着
               弱点。纪、表、志、传分书,势必会把一事之内容分散在四体中,不相

               连贯。史家欲求史事前后照应,只能采用自注形式,相互标注。刘知幾
               认为这种做法不足取,批评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



                                                                                        119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