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内文
P. 122
章学诚研究概览
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
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 【13】 可以看出,《春秋》已经具备了史学思想
和史书体裁两方面特征,这就是章学诚所说的“王者迹息而《诗》亡,见
《春秋》之用;《周官》法废而《书》亡,见《春秋》之体也” 【14】 。
(二)“编年、纪传,同出《春秋》。”
18世纪史家在论述史书体裁起源时,又有编年体取法《春秋》、纪
传体取法《尚书》的观点。章学诚则认为三代史官记注制度破坏而《书》
体衰亡,其流变与《春秋》合而为一。“《书》与《春秋》,本一家之学
也。《竹书》虽不可尽信,编年盖古有之矣。《书》篇乃史文之别具,古
人简质,未尝合撰纪、传耳。左氏以传翼经,则合为一矣。其中辞命,即
训诰之遗也;所征典实,即贡范之类也。故《周书》讫平王,而《春秋》
托始于平王,明乎其相继也。” 【15】 他举例说,《春秋》记载齐桓公、晋
文公称霸的历史,《左传》释经,分别记载了周襄王派宰孔和王子虎赐
齐、晋的命辞。按照传统看法,这些都是训诰记言之体,应当归入《尚
书》。然而孔子修《书》时并没有把它们收入,与《尚书》中内容相同的
《王侯之命》篇并列。《左传》以编年体记载王命,可以证明《尚书》文
体已经包容在编年体史书中,“《尚书》之支裔折入《春秋》,而《书》
无嗣音” 【16】 。那么,所谓编年体取法《春秋》、纪传体取法《尚书》的
说法,和认为《春秋》为记事体、《尚书》为记言体的说法一样,都是
后人强分学术流别而造成的误解。章学诚考察了史学源流,提出了“编
年、纪传,同出《春秋》” 【17】 的看法。编年体出于《春秋》,当然没有
问题,因为这种体裁本来就是《春秋》所创立的。章学诚认为纪传体同样
继承《春秋》而来:“纪传正史,《春秋》之流别也。” 【18】 纪传体史书
取法《春秋》经、传义例,纪按时间编纂史事,应用《春秋》的属辞比事
之法,实际上是编年体。传记载事件、人物始末,对纪起补充作用,实际
上是效法《左传》以传释经。表、志又对纪、传起辅助作用。所以章学诚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