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内文
P. 124

章学诚研究概览




               又具有局限性。它只记载那些能确定时间的事件,而那些无法纳入时间系
               统中的重要事实却得不到记载,不能触类旁通。司马迁在编年体基础上创

               立纪传体,弥补了编年体的缺陷。纪传体中纪、表、志、传各种体例看似
               各有分工,实则相互联系,分开来看,每一篇都单独成篇;合起来看,各

               部分相互补充,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各传按类标题,可以容纳更
               多的事实,便于记载较为复杂的历史内容。纪传体的优点是“纪以包举大

               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
               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22】 。由编年体发展到纪

               传体,是历史编纂学的进步。章学诚认为:“《左》《国》变而为纪传,
               则年经事纬不能旁通者,得以类别区分,为稍密矣。”                              【23】 《史记》因系

               初创,难免疏失,具有类例不纯的缺陷。《汉书》断代为史,体例更趋成
               熟,所以“迁《史》不可为定法,固《书》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

               遂为后世不祧之宗焉。”              【24】 纪传体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又克服了编年
               体之不足,遂超越编年而成为正史。“纪传之初,盖分编年之事实,而区

               之以类者也。类则事有适从,而寻求便宜,故相沿不废,而纪传一体,遂
               超编年而为史氏之大宗焉。”                【25】

                    (二)“今之编年,则又合纪传之类从,而齐之以年者也。”
                    汉代以后,在纪传体方兴未艾之时,编年体仍然继续发展,体例不断

               完善。荀悦《汉纪》和袁宏《后汉纪》采用连类列举的方法,在一事之下
               记载与之相互关联的人物和各项制度,克服了早期编年体因记事单一而遗

               漏重要史实的不足,扩大了记事范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皇朝政权嬗替
               频繁,统治者急需总结经验,巩固统治政权。编年体比较适合记载治乱兴

               衰的历史,符合时代需要。这一时期编年体皇朝史与纪传体皇朝史并驾齐
               驱,出现了空前繁荣。以晋史撰述为例,共有23种,其中纪传体《晋书》

               12种,编年体《晋纪》1种。这些著作虽然留传后世者不多,但在当时却
               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经验,为唐宋编年体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116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