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内文
P. 125
18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理论的新成就
编年体史籍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克服
了纪传体的缺陷。纪传体成为史书体裁的主流以后,历代史家相沿不废,
又渐渐产生了弊病。“迁书所创纪传之法,本自圆神,后世袭用纪传成
法,不知变通,而史才、史识、史学转为史例拘牵,愈袭愈舛,以致圆不
可神,方不可智。” 【26】 另外,纪传体本身也存在问题:“分以纪、传,
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
为其体之失者也。” 【27】 对此,后代史家具有明确的革弊意识。北宋司马
光撰《资治通鉴》,总结和继承了《汉纪》《后汉纪》的成就,并把历代
纪传体史书中分散在纪、传各部分的同一史事集中起来叙述,同一人物的
事迹或一个历史事件始末完整地系在该人该事纪年起讫时间下面,不仅扩
大了编年记事容量,而且体例更为成熟。由于《资治通鉴》“合纪传之互
文,而编次总括乎荀、袁” 【28】 ,成为历代编年体史书的集大成之作。司
马光创立的新编年体史法,为后代史家继承,沿至清代不绝,难怪章学诚
总结这一体裁的辩证发展时说:“今之编年,则又合纪传之类从,而齐之
以年者也。” 【29】
(三)“神奇可化臭腐,臭腐可化神奇。”
史家怎样认识史书的发展及其优劣,关系到本人史识的高低。章学诚
评价史书,“贵其著述成家,不取方圆求备,有同类纂” 【30】 ,并非仅仅
局限于体裁本身,而是看各种体裁如何更好地反映史学内涵。由《春秋》
发展到《汉书》,再到《资治通鉴》,一方面表现为两大史书体裁相互取
长补短,共同完善;另一方面表现为史书体裁久则生弊,不断衰败。章
学诚对此有深刻地认识,他说:“神奇可化臭腐,臭腐可化神奇。知此义
者,可以不执一成之说矣。” 【31】 所谓“神奇”与“臭腐”,用章学诚自
己的话注解就是“有所得者即神奇,无所得者即臭腐” 【32】 。他用这种方
法评价史书体裁,包含着辩证认识。
中国古代编纂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册府元龟》等类书,仅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