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内文
P. 120
章学诚研究概览
必须首先弄清中国历史上所独有的经史关系问题。钱大昕、章学诚等人都
对“六经皆史”说作了系统的阐述,认识更加明确。章学诚认为:“古无
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史官,不特《尚书》与《春秋》也。今六艺以圣
训而尊,初非以其体用不入史也。而经部之所以浩繁,则因训诂、解义、
音训而多。若六艺本书,即是诸史根源。” 【3】 后人之所以有先经后史的概
念,主要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的结果。章学诚说:“史之部次后
于经,而史之原起实先于经。《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苍颉尝为黄
帝之史,则经名未立,而先有史矣。后世著录,惟以《史》《汉》为首,
则《尚书》《春秋》尊为经训故也。” 【4】 基于这种认识,章学诚认为应当
从六经的发展变化中考察史书体裁的起源。其主要论点是:
(一)“《尚书》无定法,而《春秋》有成例。”
章学诚不同意把《尚书》视为记言体史书,认为《尚书》产生的时
代非常遥远,虽然当时文字已经发明,王朝设置了史官,但也只能记录下
一些先民生活的简略事迹,编录成原始档案材料保存。所以,《尚书》不
可能产生出史书体裁。他指出,后代史家用后世定型的史书体裁去规范上
古书籍,导致了记言、记事分体的误区。“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
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事
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谟之篇,记事而言亦具
焉;训、诰之篇,记言而事亦见焉。古人事见于言,言以为事,未尝分事
言为二物也。” 【5】 古人没有空言著述,六经皆先王政典,根本不存在记
言体史书。然而后人误执《尚书》为固定体裁,纷纷效仿,晋孔衍作《汉
尚书》《魏尚书》,隋王通作《续尚书》。这些人削足适履,把原来事言
有机结合的史书拆散,专录其言成书。对此,章学诚驳斥说:《尚书》
“因事命篇,本无成法,不得如后史之方圆求备,拘于一定之名义者也。
夫子叙而述之,取其疏通知远,足以垂教矣。世儒不达,以谓史家之初祖
实在《尚书》,因取后代一成之史法,纷纷拟《书》者,皆妄也” 【6】 。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