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内文
P. 121
18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理论的新成就
章学诚指出前人的错误,不但是一种远见卓识,而且对进一步探索史书体
裁的起源至关重要。
章学诚长期从事校雠学研究,对“古今学术源流,诸家体裁义例,多
所发明” 【7】 。他推阐先秦儒家孟轲的思想,发明新义:“《孟子》曰:
‘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盖言王化之不行
也,推原《春秋》之用也。不知《周官》之法废而《书》亡,《书》亡而
后《春秋》作。则言王章之不立也,可识《春秋》之体也。” 【8】 章学诚
对《孟子》的释义是正确的,孟轲主要从史学的社会功能方面讨论《诗》
与《春秋》的嬗变,强调“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9】 的经世
作用,章学诚则从这一时代嬗变中揭示出史书体裁的起源。
夏、商、周三代史官执掌记录王命与军国大事,记言记事都有固定
格式 【10】 。由于记注制度健全,记录方式固定,只需把这些不同形式的文
章汇录成编即可实用,不须按什么体例勒裁。《尚书》中的典、谟、训、
诰、贡、范、官、刑各篇,就是这些原始记注文字的汇编。西周末期以
后,诸侯坐大,王室式微,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礼崩乐
坏,史官失其职守,王室记注制度被破坏,各种固定文体的记注资料不复
存在,导致了《尚书》汇编成文之法的衰亡。各诸侯国的史官由于没有格
式固定的记注材料可资利用,便不得不形成一定的修史义例,即所谓的
“春秋书法”。章学诚说:“《诗》与《春秋》之有升降,三代后世之所
以分也。盖太师陈诗观风之职废,而贤者多抱隐忧,乃以《诗》为忠愤之
所寄托,不得不微其辞矣。太史执简奉讳之职废,而圣人乃有惧志,遂以
《春秋》为予夺之所寓,不得不严其辨矣。” 【11】 各国修史都按照一定书
法格式,按纪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讲究属辞比事,辨别义例,“《尚
书》无定法,而《春秋》有成例” 【12】 ,从而产生出年经事纬的编年体史
书体裁。《春秋》严义例之辨和编年纪事形式的形成,在章学诚看来是中
国史学的起源。“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