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内文
P. 126
章学诚研究概览
仅是分类辑入时人书籍,对史学思想、史书体裁的发展一般来说没有促进
作用。况且时代早的类书又不如后代类书内容详赡,体例完备,可以说更
没价值,属于臭腐之列。然而类书保存了大量后世失传的书籍,后人可以
借此征求佚书,反而显得极为宝贵。所以章学诚说:“古之糟粕,可以为
今之精华,非贵糟粕而直以为精华也。因糟粕之存,而可以想见精华之所
出也。” 【33】
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继承《史记·三代世表》和《汉书·古
今人表》的体例,作《宰相世系表》表彰世族。然而欧《表》只列宰相,
有些宰相出身轻微,无门阀可表;有些世家大族又没有宰相,势必造成遗
漏;体例不够完善。特别是邓州韩氏,既无宰相,又不是世族,只因欧阳
修心仪韩愈,便把他载入《世表》,实为自乱其例。欧《表》体例杂乱,
选择不精,当然够不上神奇之作。但是,后人考证唐人事迹,或者借助
《世表》考证金石刻画,就不嫌载人驳杂冗滥,反而唯恐收人物不多。北
宋陈彭年等人依据(切韵》修成《广韵》,只有姓氏门中名物象数注释精
详,其余门类则非常简略;大约是修书时只有姓氏方面的书可资利用,其
他材料缺乏,修书者又不广泛搜求,故详略悬殊。这种注书体例当然很不
可取,以致其书缺少神奇之处。但因注中所引之书后代亡佚,后世考证前
代姓氏的人,反而从这部分大获收益。以上二书当时堪称臭腐,后世却发
挥了神奇之效,所以章学诚说:“古人著述,有于义例未善而流传后世转
得其用者。” 【34】
《史记》《汉书》以后,纪传体包举记言记事,纪传叙事中夹杂诏
令奏疏,阅读不便,“方述一事,得其纲纪,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
令披阅之者有所懵然” 【35】 。刘知幾主张把纪传中的诏令、奏疏抽出,单
独列为一体,称为《制册章表书》,按类区分。宋代叶隆礼撰《契丹国
志》、金代宇文愚昭撰《大金国志》,前者把石敬瑭降契丹表,后者把金
人封张邦昌和刘豫的册文以及南北往来誓书各自别录成篇,不入正文之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