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内文
P. 123
18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理论的新成就
说:“左氏合而马、班因之,遂为史家一定之科律。” 【19】
从今天的认识来看,认为纪传体出于《尚书》固然不正确,认为出
于《春秋》同样失之偏颇。章学诚立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用辩证
的观点看问题。他不仅批驳了诸如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和纪传法
《尚书》、编年法《春秋》等孤立绝对考察史书体裁起源的做法,而且用
辩证联系的观点,把纪传体四种体例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进而揭示出编
年体传以翼经到纪传体传以释纪的外部联系,得出了史书体裁起源的辩证
认识:“《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
定例,以纬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
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守绳墨,
以示包括也。” 【20】
二、关于史书体裁演变的认识
唐宋以前,由《春秋》《左传》开创的编年史和《史记》《汉书》开
创的纪传史影响最大,尤其是班固撰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和荀悦撰编年
体断代史《汉纪》,更成为后代史家尊奉的圭臬。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
本末》,又开创了纪事本末体。章学诚对18世纪以前这三种主要史书体裁
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揭示出其辩证发展规律。他认为:
(一)“纪传之初,盖分编年之事实,而区之以类者也。”
《春秋》《左传》开创的编年体,具有严格的书法,以事系日,以日
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把一些不相连贯的历史事件纳入时间序列之
中,便于记载复杂的史事,较之《尚书》记事不连贯、文体混杂、缺乏时
间概念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所以章学诚说:“《尚书》变而为《春秋》,
则因事命篇,不为常例者,得从属辞比事,为稍密矣。” 【21】 编年体提高
了史学的科学性,无疑具有自身的优点。但是,编年体按年月排比史事,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