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内文
P. 107
中国方志学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通都大众之中,求之数年以前,已遗其四五;穷乡下邑,学士大夫之所罕
及,而欲取证于数年之前,其所遗亦多矣。志之修之,不可后也。”
通观清前方志理论的状况,可以窥知这样一个事实:修志实践和方志
理论研究是先后出现、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清以前的种种努力为清代
方志学的兴起和形成有着导源奠基的先驱作用。
二、清代方志学的建立
清代修志工作广泛而持续开展,有许多文人学者投身其中,不仅促进
了修志事业的发展,而且佳作层出不穷,质量亦有极大提高。这使方志理
论研究得到更充足的依据。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史事序》中
总结了明清两代修志的得失,指明了正确的修志方向,为清代方志学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后人将顾炎武的修志要旨概括为五条:修志者要有一定的
学识;要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要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反复校勘必
得其实而后止;要有充裕的时间;文字要通俗易懂。
清初一些重臣也提出某些修志要求,如康熙初大学士卫周祚曾在为
一些志书作序时阐明其见解。他在《曲沃县志》序中提出了“修志三长
论”说:“尝闻作史有三长,曰:才、学、识。修志亦有三长,曰:正、
虚、公。”所谓正,是指志德,秉笔刚正,不阿权贵;所谓虚,是指修志
态度,要虚怀若谷,能聚纳众人的不同意见;所谓公,是指修志者的操
守,要主持公道,不偏倚门户。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他
终究提出了修志者的信条和追求的鹄的。雍正时,著名文学家、桐城派的
创立者方苞在《与一统志馆诸翰林书》中即阐述他所主张的修志原则是:
(1)体例要统一,“体例不一,犹农之无畔也”。志书必然成于众手,
但决不能“各执斧斤,任其目巧,而无规矩绳墨以一之”。(2)要由博
返约,提倡简略。(3)强调方志资料的可靠性,要求作艰苦细致的校勘
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