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内文
P. 103

中国方志学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四川崇庆县人,曾记述远古到东晋穆帝时的巴蜀史事而撰成名著《华阳
               国志》。他在该志的序志中说,编志有“五善”,即“达道义、章法式、

               通古今、表功勋、旌贤能”,明确地提出编纂《华阳国志》就是为了“资
               治”。这是常璩对往昔志书所作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修志工作所提出的

               规范和要求。
                    隋唐时期,人们对方志编修的“求实”要求日趋明显。如《文选·吴

               都赋》的“方志所辨,中州所羡”一语的注中,对方志的概念作出了实事
               求是的界定说:“方志,谓四方物土所记载者”,认定方志就是地方性资

               料的如实记载。也有人对以往不求实的学风进行了批评,如颜师古在《汉
               书•地理志上》注中说:“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

               述方志,竞为新异,妄有穿凿,安处互会,颇失其真。后之学者,因而
               祖述,曾不考其谬论,莫能寻其根本”,强调了“求实”的编纂态度和方

               法。唐朝名志《元和郡县图志》的主持者李吉甫在该志的序中说:“尚古
               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

               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他指出修志应避免巧伪失实而“求
               实”。他认为方志的作用应是“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

               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表明了志书的“资治”作用。与李吉甫同
               时的元稹在进《西北图经》和《西北边图》时,即向皇帝陈明这些图经的

               作用:“衽席之上,欹枕而郡邑可观;游幸之时,倚马而山川尽在”;
               “若边上奏报烟尘,陛下便可坐观处所”。这充分证实当时修志是以“资

               治”为目的的。
                    有些著名学者还很强调志书的“求实”精神,如史评家刘知幾在其所

               著《史通·杂述》中即指出:“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地理
               书者……人自以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竞美所居,谈过其实。”明确指

               出方志性质的著述中巧伪失实的问题,反映了求实的意愿。
                    宋代是方志盛行的时期,不仅有官修方志,私家著述也很发达。在修



                                                                                        095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