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内文
P. 96

章学诚研究概览




               加合理,是对方志编纂理论的又一贡献,推动了方志工作的发展。为使那
               些有重要价值的资料且难以归类者万无一失,于“三书”之外,章氏主

                                                                          [1]
               张应附“丛谈”,“犹经之别解,史之外传,子之外篇也” 。传统的别
               解、外传、外篇等史学手段施于方志,志体更加赅备无遗。章氏这个观

               点,在其《湖北通志稿》中已得到充分实践和体现,故梁启超谓:“纯著
                                                                  [2]
               述体之通志,可以肃括闳深,文极简而不虞遗阙。” 其论甚是。
                    从中国方志学史的角度考察,方志属史论不仅有其根源且在其曲折
               发展过程之中具有必然性。如前所述,春秋古国史本是地方志之大源,这

               是无可否定的历史事实。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落后、分散的封建自然经
               济状态之中,“学在王官”,学术不得下移,春秋古国史内容体例并没有

               为方志沿用。而那些具有实地考察或自下而上征集得来按区域门类编写的
               地理总志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山海经》及《汉书·地理

               志》等对早期方志的编写影响重大,这就是方志属于地理之论的依据所
               在。无可讳言,中国地方志从其产生到形成一种特定体裁的史学著作,中

               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它随着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以及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地方志仅仅作为载述地理内容的书籍则难以

               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这就必然产生一种能够全面、系统记载一方的地方
               全书。章学诚“一方之全史”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具体言

               之,中国地方志经历了地记、图经到地方志等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如
               两汉以后,鉴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豪族势力成长,地记著作(如风土、

               山川、物产、人物等)出现并日渐增多。魏晋之后,地记著作明显增多,
                                                                          [3]
               内容多属于风土记与风俗传性质。图经之作,虽始见于东汉 ,然图经之



               [1] 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
               [2]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
               [3] 迄今见于文献所载的最早图经为东汉时《广陵郡图经》和《巴郡图经》,历代史志概未著
               录,早佚。前者见《文选·芜城赋注》,后者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有征引。


           088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