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9 - 内文
P. 359

释“章言史意”




                    相邻
                                    A(谨严、方智)                     B(变化、圆神)
                  相似
                    1、2                   周礼                          尚书
                   3、4、5        礼之官、易之辞→春秋之例                诗之兴、易之象→春秋之用
                      6                                               史记
                      7                   汉书
                     8                                            通鉴记事本末



                    二、从“史法”之分到“史意”之分



                    通过“严谨/变化”的二分,章学诚重新建立了一个史著的分类体
               系。这和以刘知幾为代表的(也是我们平常较多地采用的)另外一种中国

               史学史叙述架构完全不一样,后者是建立在另外两个二分基础上。
                    1.“记言/记事”的二分。即《史通·载言》所说的“古者言为尚

               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                      [1]
                    2.“纪传/编年”的二分。即《史通·二体》中所分的纪传、编年

               二体,“一以诠岁时,一以管事行”。                     [2]
                    这两点区分都涉及“尚书/春秋”之别——两书是中国史学的远源,

               如何界定它们的差别也就成了不同史学史范式分流之处。通常人们认为:
               《尚书》以记言为主,由它衍生出后世的纪传体;《春秋》以记事为主,

                                   [3]
               由它衍生出编年体。 然而,对这两个分类,章学诚都有不同的看法。
                    1.他在《书教》等篇中花了不少气力去反驳“记言/记事”有效



               [1] 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2] 刘知幾著、浦起龙通释:《史通》,第23页。
               [3] 这是习常的说法(像乾隆二十八年,即章学诚26岁时的殿试试题中就有这句话),但严格
               说来不是刘知幾的观点。这一说法出于魏澹。章太炎讲“经典中的《尚书》《春秋》,是后代编
               年、纪传两体之先源”,并把这观点误植到刘知幾头上(《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68页)。其实刘知幾的意见按浦起龙的说法是“《尚书》固是史家开体,然不编年、不
               纪传,原非史体正宗”,“为例不纯”,所以把“二体”的创始之功归于《左传》《史记》(同
               时他也注意到纪传体中的本纪“如法《春秋》”)。


                                                                                        351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