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8 - 内文
P. 358

章学诚研究概览




               《春秋》的义/例、体/用、比事属辞/独断一心,都构成“变化和谨
               严”对立。

                                                                 [1]
                    章学诚的名论“六经皆史”,是个隐喻的说法 ,这个说法可以反过
               来理解成“五经之教,皆入于史”,其最主要的意思是:五经抽象出的

               “谨严/变化”两种“意”,可以移而论史,这构成两组对立:
                    1.《尚书》与《春秋》的对立。五经中这两种史书,分别是“变化/

               谨严”这两种精神的代表:“《尚书》无定法,而《春秋》有成例。”                                     [2]
                    2.礼与《尚书》的对立,延伸为史学中“记注和撰述”的对立。官

               礼代表着有序保存典籍和严整收集资料的精神,“周官三百六十,具天
               下之纤析矣,然法具于官,而官守其书”,周礼乃供《尚书》取材,因而

               “变化”的《尚书》和“谨严”的周官相辅相成。《书教上》讲的“三代
               以上,记注有成法,而撰述无定名”,可以理解成分指官礼和《尚书》。

               “周官之法”和“尚书之教”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去其一则失其二,所
               以“周官之法亡,而《尚书》之教绝”。                      [3]

                    从五经中抽取的“变化和严谨”两种“意”,二水分流直至延绵到后
               世史学,这就是《书教下》中著名的“史学分两大宗门说”:“圆而神”

               和“方以智”,分别体现在《史记》与《汉书》身上:“迁书体圆用神,
               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                               [4]

                                                   [5]
                    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的基本结构 ,用下图表示,只要循着这个表,
               “五经教”中那些历称难懂的表达,便豁然可解:



               [1] “六经皆史”不是提喻,而是隐喻,不是“六经是史”,而是“六经似史”。作为隐喻的
               “六经皆史”两端可以互换,即“史似六经”,由此得出“经之流变,必入于史”的命题。此一
               理解和俗常的解释不同,容笔者另文详说。
               [2]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16页。
               [3]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20页。
               [4]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36页。
               [5] 此表中运用了部分编码和结构主义的术语(如相邻、相似),“五经教”十分适合结构主
               义的处理策略去理解,为避枝蔓,此处不展开。


           350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