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7 - 内文
P. 357

释“章言史意”




               诚经史演变思想的钥匙。章学诚把“五经之教”分为两种类型。《易教
               下》开篇讲:



                        《易》之象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礼之官

                   也,《春秋》之例也,谨严而不可假借矣。夫子曰:“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君子之于六艺,一以贯之,斯可矣。物

                   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类。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
                   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六艺之文,可以一言尽也。

                   夫象欤,兴欤,例欤,官欤,风马牛之不相及也,其辞可谓文
                   矣,其理则不过曰通于类也。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                             [1]



                    六艺应该“一以贯之”地考察,如何整体把握之?就是通过发现它的结

               构(“杂出而比处”)而达到“知类”的目的。上段首句于四经中各自拈出
               一个要素:《易》的象,《诗》的兴;《春秋》的例,礼的官,区分为两个

               系列:《易》《诗》为一方,礼、《春秋》为另一方。这四个要素在内容和
               主题上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风马牛之不相及也”),那么如何能让它们

               “物相杂、事得比”地联系到一起呢?这里的依据,是这四个要素分别象征
               两种知识风格,给人不同的“动感”——也就是“意”:一类是“变化”;

               一类是“谨严”。这个二分可以扩大到全部五经:
                    1.这段里没有提到《尚书》,《尚书》“因事命篇”“无定法”,

               是“变化”精神的一个极致。
                    2.这段提到了“《易》之象”和“《春秋》之例”,实际上《易》

                                                                                   [2]
               和《春秋》同一经内部有两套意义系统。《易》的蓍/卦、象/辞 ;


               [1] 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16页。
               [2] 《易》如其书名所示,是“变化”的;《易》也有谨严、恒定、“不易”的一面,《易教
               下》最后一段便专论此点。


                                                                                        349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