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6 - 内文
P. 356

章学诚研究概览




               点”等明述知识。我认为,“章言史意”的“意”,是“意味”而不是“意
               义”,它指向了历史识知的默会维度。“史意”有时候确实指史著的内容、

               观点或理论(如“春秋大义”),但还有一些时候,它指史家思维中隐微
               独喻的“灵心善感”,或指史家技艺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营意

                                                           [1]
               造”——在这个意义上它才和“法”形成对立 ,它还指史家的灵性、才识
               以及功力等凝结到史著中,从而形成附着在作品上的个人动力特征,使史著

               整体上具备的独特而可辨认的形式——简言之,即史著的风格。
                    一旦对“章言史意”取这个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对史学史,章学诚

               提供了一种饶有别趣的理解。概括地讲,他的史学史叙事,是从经史元典
               中抽取两种对立的风格(即“意”),然后考察这两种风格在史学演进中

               的起落嬗变,以“意”的波动建立通贯性的学术史认识。很遗憾,以往的
               章学诚研究,并没有读出这一点。



                    一、经史元典的二元结构



                    《文史通义》第一卷“内篇一”,乃所谓“五经教”部分。正如刘

                                                          [2]
               咸炘所说:“《通义》全书以三教篇为纲” ,“五经教”是章学诚思想
                                                                          [3]
               的基础。以往研究,多把五经各教分开来考察,逐一来讨论 ,我认为,
               “五经教”之间相互呼应,呈现一个整体结构,把握这个结构是理解章学


               [1] “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后一句是“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两句可以连着来理
               解。“馆局纂修”,自然该协商出一个非个人化的“法”来规范众论、协调行动;而“一家著
               述”,靠个人体传心会,“家学所存,他人莫能与也”。这强调了史家主体性,著作中有“意”
               的注入方可称得上“一家著述”。
               [2] 刘咸炘:《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版,第696页。刘指的是“大梁本”的《易教》
               《书教》《诗教》三篇,《礼教》“章氏遗书”本始有,《春秋教》缺。
               [3] 最显著的一例,就是把“五经教”的首句“六经皆史”独立出来考察,而忽略“五经教”
               中还有同类命题如“六经皆礼”“易象包六艺”“诗教至广”,均把六经归于某一点;只聚焦经
               史关系,却忽略章学诚对“子与集”“子与史”“经与子”等关系均采取与“六经皆史”说类似
               的处理策略,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六经皆史”的误读。


           348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