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1 - 内文
P. 271

章学诚的史学批评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在会通思想的主导下,章学诚竭力提倡修通史,在《释通》篇中对
               修通史的利弊得失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修通史有六便、二长,六便是:

               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平是非、去九牾、详邻事;二长是:具剪裁、
               立家法。同时他还对唐宋时期在通史撰述上的贡献作了评述,认为《通

               志》“存正史之规”,《通鉴》“正编年之的”,《通典》“以典故为纪
               纲”,《通选》(指裴潾所撰《太和通选》)“以词章存文献”,“史部

               之通,于斯为极盛”。
                    与主通的观念相联,章学诚主张用发展变通的眼光来考察史书体裁

               体例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出了“因事命篇”“例不拘常”的评论
               方法和原则。他说:“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如其

               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而或
                        [1]
               溢也。” 这即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史书记载的内容也
               应随历史发展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撰史时,应本着“因事命篇”的
               原则,随事变通,而不能拘泥于以往的体裁或体例。章氏的这一批评方法

               和原则,集中体现在他对史书体裁体例的评论上。
                    章学诚把史籍分为“撰述”(又称“著述”“著作”)、“记注”

               (又称“比类”“纂辑”)两大类,并借用《周易》“圆神”“方智”的
               用语来概括这两大类的特征。他说:



                        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

                   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
                   而撰述知来拟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

                   方;知来欲其决择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为圆。                            [2]




               [1] 《文史通义校注》卷一,《书教下》,第52页。
               [2] 《文史通义校注》卷一,《书教下》,第49页。


                                                                                        263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