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内文
P. 113
中国方志学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类、功用、科学价值和方志的起源、发展、派别与通病,以及章学诚之方
志学、旧志之收藏与整理、方志之撰述等。傅振伦认定“方志为记述一域
地理及史事之书”。他在“志即史”的定义上增添了地理方面的内容,兼
融了清代地理与史志两大流派,避免偏执一端。他要求撰写新志要“略古
详今,侧重现代”;“博采详志,注重实用”;“特详悉于社会方面”;
偏重于“物质方面”而“广辟类目,注重科学”。
此外还有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王葆心的《方志学发微》、甘鹏云
的《方志商》和吴宗慈的《修志丛论》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方志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五十年来,对方志学理论的研究虽然不如其他学术领域活跃和有显
著成效,但不少方志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写出了一定数量的论
文和专著。
1.综合性研究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中国地方志这笔宝贵遗
产,不断提出研究旧志、创编新志的建议。金毓黻的《普修新方志的拟
议》和傅振伦的《整理旧方志与编辑新方志问题》(分见《新建设》1956年第
5、6期)二文为方志与方志学的研究启其端。其后,朱士嘉发表《中国地
方志浅说》(《文献》1979年第l期)一文,对地方志的起源、发展、特征、价
值及国内外馆藏等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研究与剖析。傅振伦对旧作《中国地
方志通论》进行修订后,易名《中国方志学》,于1981年在《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连载发表,对中国方志学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在不少报刊上陆续
发表探讨方志学理论的论文,涉及方面较广,如对方志学的研究对象和内
容、方志学的学科体系、方志学的研究方法、方志学的特征、旧志的批判
继承问题、对旧方志学的评价、新志编写体例和质量标准、对章学诚方志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