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内文
P. 114

章学诚研究概览




               学的研究与评价以及新方志的编纂方法等。比较集中讨论而至今犹在进行
               的则是史志关系问题。

                    史志关系问题一直是方志学者所关注的热点。80年代初,徐一夔所写
               《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山西地方志通讯》1980年第5期)和《史以述往,志

               以示来》(《山西地方志通讯》1981年第2期)二文对地方史志的体裁同异发表了
               个人见解。他主张:“在形式上史志可以分家,从编纂体制上史志必须统

               一,既有专史,又有专志,才可使地方志成为一种完整的系统结构。”朱

               文尧则主张“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史重在鉴,志重在用”(《山西地
               方志通讯》1981年第2期),二者不能混淆。朱士嘉则对史志区别提出了三点
               看法:(l)史纵志横,志先于史;(2)国史一般无图,方志一般有图;

               (3)方志一般有褒无贬,国史则有褒有贬(《湖北方志通讯》1981年第4期),
               这一区分并不完全准确。其余尚有许多论文涉及此问题,但始终未能获

               得比较一致的共识。直至最近,林衍经发表的《史志关系论》(《中国地方
               志》1994年第3期),对这一理论性讨论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并采取比较研

               究的方法作出了他自己如下的结论:“从古今史志的比较,可以看出史与
               志有同也有异,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同和异、联系和区别,在不同历史时

               期和不同种类的志书中,各有程度差别。……但是,即使是有明显的历史
               学科属性的志书,也不应当、不可以与地方史画(划)上等号,因为志书

               的内容和形式毕竟与地方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异之处,犹如梨子和苹果
               都属水果,总是二种不同的果品;即使是形貌气质极相似的孪生兄弟或姐

               妹,总还是彼此二人,不可等同的。”
                    随着方志学理论研究的持续进行和新方志编写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

               如何建立新方志学理论体系和确立其学科地位的问题,便成为方志学界研
               究和讨论的中心课题。这也是方志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修志

               工作者所应承担的共同的社会与历史的责任。





           106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