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8 - 内文
P. 188

178  且留下






                      (原注:明知临安县蜀人杨琳别筑亭,摹刻东坡像,并列己像于右,今与三休
                  亭皆倾圮。)
                      入憩僧堂饱蔬笋,辟谷少年解供养。

                      (原注:寺僧不归,有号“辟谷”客居此,为设食。)
                      空阶红湿牡丹肥,层架碧侵苔藓长。

                      抔土导寻琴操墓,幻景幽情一摩荡。
                      归径依稀衙鼓传,卧治专城泣吾党。

                      隔岁联登天目巅,重过侠骨闭黄壤。
                      (原注:去岁游天目,故人左南孙宰临安,供张伴游,今殁将一岁,归

                  葬矣。)
                      肺腑哀乐通造化,终契裹粮适莽苍。
                      鸦点摇空落照迷,掉首犹缠天际想。




                  不仅佛印、东坡,连两人的红颜知己琴操也出现了。此诗作于民国
              二十一年(1932),如有人因读过他儿子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对诗
              里说的不敢完全信服,苏东坡本人很愿意站出来作证,其写于熙宁四年

              (1071)杭州通判任上的《登玲珑山》诗有云:“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
              盘尚倚空。翠浪舞翻红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

              巧贮风。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南宋首位为《东坡诗集》作注的施宿说:“临安县玲珑山之绝顶名曰

              ‘九折岩’,行百步许有亭下瞰百里,名曰‘三休亭’。此坡公诗所云‘三
              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是也。”别忘了这位施先生同时也是著名

              的嘉泰《会稽志》的主编,于历史地理精通得很,当初溪南北不过才巴掌大
              的一点地方,不会弄不清的。而写《秋雪庵听芦》的石克士于民国二十一年
              (1932)在秋雪庵东厢楼看到“丰林外碑碣累累,皆宋代高僧遗蜕之处。弹

              指光阴已历一千余年,陵谷变迁,此冢犹屹立未变,不可不谓异数也”,不

              知是否也包含了佛印的这一座?当然,附近少不了还有那位跟他们因缘甚深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