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内文
P. 186

176  且留下






              流,其南则水草沮洳,以达于海,故水则设闸以启闭;陆则设栈以通行。古
              胥山碑谓‘石栈自钱塘北抵御儿之胥口’,乃其证也。至今有石门、斗门之
              名,而其迹则湮于阡陌久矣。”应该也是它。



                                               十五



                  铁骑南来,幼帝投海,大宋已成故宋,新朝号称“大元”,据说是蒙古

              人,讲的是外国话,大内失火焚尽,西湖亦成沃壤,如同老僧进入闭关状
              态,要等一百三十四年后杨孟瑛来当太守时才会出关,这些都是写在地方志

              里,有史可稽的。好在首任杭州达鲁花赤(蒙文“市长”之译音)伊苏呼样
              子虽然威武,但对佛学的兴趣倒一点也不亚于国人,只是灵隐寺里新塑的菩
              萨因受彼邦文化影响比较开放,身上不穿衣服而已。国家的新政策是凡前朝

              城墙都得推倒,凡前朝寺庙尽可保存,最多也就让你改个名字。何况这种事

              情根本不算什么,即使在蒙古人还没打过来的年代,频繁改额、移额、赐额
              原本也是和尚们的业余爱好,一座寺庙从古到今不知要改多少名字,让网上
              有几十个马甲的老江湖感觉自己没什么可骄傲的。当然,其中原因也比较复

              杂,既有政治的,也有文化的,还有经济的。
                  随便举个例子吧,西溪北宋大名鼎鼎的青化寺,南宋改“龙归院”,元

              改“曲水庵”,明改“西方庵”,又改回称“古龙归院”,又改回“曲水
              庵”。有人以为经过这样一番如同魔术般的障眼法,就可以将当年佛印大

              师在留下的身影给彻底遮蔽。好在有《西湖志纂》“龙归院”条引《西溪
              志》,明确说明:“宋绍兴间高宗幸洞霄宫经此,改清化寺为龙归院。僧佛

              印禅诵之堂也。”又说:“曲水庵在正等院左,《钱塘县志》:即古清化寺
              旧址,明崇祯初云栖古德法师建。”
                  佛印的知名度以及他与苏轼、黄庭坚的亲密关系,应该不用再费笔墨介

              绍了吧。南宋时坊间即有《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出现,所记皆两人

              往复参禅、相互调侃之语,以前是天下无人不知,现在是网上到处都是,佛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