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内文
P. 87

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个学术生涯中有深远影响,他的方志学理论的创立,当然与其全部学术造
               诣是紧密相关的。



                    三、《永清县志》是引发新探索的契机



                    乾隆四十四年(1779)编成的《永清县志》,是章学诚所修方志中保

               存最为完整的一部。与《和州志》相比,体例上的最大变化是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章学诚在编修《和州志》时已

                                      [1]
               产生学术“溯源官礼” 的思想,要体现“若论史法,则书志大原必追官
                    [2]
               礼” 的见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修志时全部阅览了县内的档案,并且向
               县吏进行了调查询问,这成为《永清县志》的最重要的材料来源。章学诚
               深深感到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因而认为:“州县修志,古者侯封一国之书

               也,吏、户、兵、刑之事,具体而微焉。今无其官而有其吏,是亦职守之
               所在,掌故莫备于是,治法莫备于是矣”,“案牍簿籍无文章,而一县之

                                      [3]
                                                                              [4]
               文章,则必考端于此” 。于是,他试图“以当代人官为纲纪” 改造书
               志体裁,按六部官署名称分类编修典章掌故。这样一来,《永清县志》保
               存大量的地方史料,内容丰富而具体,但裁制上不免冗杂混乱。《吏书》
               的内容不过是排列一县官吏的人员执掌而已,这在各县基本一致,并无地

               方性特色;《户书》详列逐年的田赋、税收数目、物产、物价、手工等一
               切有关财政民生情况,内容不免芜杂;至于兵、刑、工各书,则内容贫

               乏,而且与各表、各图的内容有所重复。问题最大的是《礼书》,举凡
               礼乐、仪节、学校、艺文等一并阑入,显得杂乱无章,况且地方政权在




               [1] 《章氏遗书》卷二十九《与严冬友侍读》。
               [2] 《章氏遗书》外编卷九《永清县志·礼书》。
               [3] 《章氏遗书》外编卷九《永清县志·吏书》。
               [4] 《章氏遗书》外编卷九《永清县志·吏书》。


                                                                                        079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