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内文
P. 83

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繁也已” ,指出编修方志的作用是“亦足以补国史之阙遗,而兴起斯人
                                                 [2]
               敦行砥节之思,是其权尤与史官埒 。此外,方志还应当“为他年史氏之
                                                                                 [4]
                      [3]
               征信” 。这些论述直接启迪了章学诚,使他确立了“志为史体” 这个
                                                                     [5]
               至关重要的基本观点,从而强调方志“体裁宜得史法” ,鼓吹“史志之
                                                                 [7]
                               [6]
               书,有裨风教” ,提出方志应当“为国史取材” ,并且将修志看作一
                                    [8]
               种“当非苟然为者” 的著述事业。很明显,章学诚这些认识是与《江南
               通志》各篇序言中的说法基本一致的。
                    第二,关于方志体例上的一些看法。《江南通志凡例》明确指出:

               “列女为人物志之一”,不同意只载节妇烈女。章学诚《答甄季才论修志
               第二书》也主张“列女宜分传例”,反对内容仅限于记述“烈女”。《江

               南通志》的《选举志》《职官志》只列姓名,不叙事迹,因为“其有称者
                                 [9]
               已入《人物志》” ,这实际已经将“选举”“职官”编成表谱。章学诚
                                                       [10]
               也是主张方志中“官师铨除当画为年谱” ,后来又在修志中编成《官师
               表》《选举表》,这里受到《江南通志》启发的迹象了然可辨。

                    章学诚在答甄松年的两封信及次年的《修志十议》中,极力反对方志
               的“艺文”部分滥载诗文,主张仿照“三通”和正史《艺文志》的编撰方

               法,这其实也有得于《江南通志》。《江南通志凡例》说:“《艺文志》
               例起班固《汉书》,备载书名、卷帙及著作姓氏。历代史书及‘三通’艺

               文、经籍考略率循此体。后来志书博采诗文,既非体例,亦不精详。今遵


               [1] 乾隆元年范璨撰《江南通志序》。
               [2] 乾隆元年郑江撰《江南通志序》。
               [3] 乾隆元年刘柏撰《江南通志序》。
               [4] 《章氏遗书》卷十五《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
               [5] 《章氏遗书》卷十五《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
               [6] 《章氏遗书》卷十五《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7] 《章氏遗书》卷十五《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8] 《章氏遗书》卷十五《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9] 乾隆《江南通志凡例》。
               [10] 《章氏遗书》卷十五《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


                                                                                        075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